3月24日上午,在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东宋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一间屋内,71岁的村民扈保印正在学习用绳纸编一种新产品,71岁的他学得很认真、编得很认真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两年多前学会编制这门手艺后,扈保印就喜欢上了这门手艺。这门手艺不仅让他和老伴晚年有了事可以忙,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夫妻俩坐在家里每天都有收入。2022年,他和老伴靠这门手艺,挣了2万多元钱。“我编得多,老伴编得少。”扈保印骄傲地说。
扈何印在学习编新产品。
扈保印能学会编制这门手艺,并因此在晚年有了相当不错的收入,是因为东宋村有个裕农草编合作社。
东宋村有376户、1060口人,2000亩耕地基本都流转到种地大户手中。年轻人外出打工,一些老人进城帮儿女看孩子,村里的常驻人口还不到300人。留在村里的人中,除了上学的孩子外,全是清一色的老人。
不再种地,儿女在外地,老人们啥事都没有,他们闲得慌。村党支部书记丁开军想帮老人们找点事做。这些老人只能干些轻快的活,还不能离开家,学东西又慢,想要帮他们找点事做真不容易。丁开军带着几名村干部,去了临沭县,走进农民家中,看当地老人坐在院子里编东西,了解一个老人一天能挣多少钱。
2020年10月,东宋村成立了裕农草编合作社。“我们联系了临沭县一家编制企业,他们知道我们村的老人以前没学过编东西后,不愿给我们订单,怕我们编得不好、编得太慢,耽误了他们的出口生意。”东宋村村主任朱俊三说,“我们说了很多好话,企业才给了我们一个编制手艺最简单的订单,并派技术员到我们村教老人。”
以前没编过东西,学东西慢,手也慢,开始学习时,一个老人一天编一件就是编得好的了,一件加工费只有2元钱。手忙上大半天,才能挣2元钱,这让村里大多数老人没有了学编制的兴趣。丁开军想了个办法,在村里搞了个编制竞赛,当天能编出一件合格产品的,奖励200元。有20多位老人报名参加,最后有15位老人当天编出了一件合作产品。
丁开军对获奖的15位老人说,奖金先不发,你们每人再领20件产品的材料,各自回家编,编完了连奖金再加工费一起发。15位老人编完20件产品,高兴地领了钱回家。让他们更高兴的是,他们的手变快了,坐在家里编东西,一天能挣上20多元钱了。
坐在家里编个东西就来钱,让东宋村没学会编制手艺的老人眼热,越来越多的老人学会了编制。
70岁的陈玉英(右)坐在家里,在老伴的帮助下编制东西。她的老伴77岁了,自己不能编制,只能给她打下手。2022年,老两口靠编制挣了1万多元。
李峰是市派驻东宋村第一书记。他2021年10月驻进东宋村后,看到了村里老人们坐在庭院里忙编制的场景,进行深入了解后,便全力支持裕农草编合作社的发展。
合作社聘请来编制品研发人员,根据市场需要设计新产品。新产品做出样品后,党群服务中心有培训基地和加工车间,老人们前来学习新产品的编制。有些老人即使不学新产品,也愿意在培训基地和加工车间编东西,里面有空调,冬暖夏凉;老人们坐在一起可以边编东西边拉呱儿。
“其实,在合作社的带领下,坐在家里编东西的早已不仅仅是东宋村的老人们。”李峰说,“周边20多个村庄、社区里,共有300多人在为合作社编制产品。这些人中,社区里的有些年轻妇女,村庄里的几乎全是老人。”
丁开军学会了在网上宣传东宋村和合作社的编制产品,这不仅引起了上级党委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,还引来了青岛、滨州、临沂等地的人来到东宋村,他们有的是想来学编制手艺,有的是来谈合作的,看能不能帮着合作社在线上线下卖产品。
现在裕农合作社联系着临沂市和江苏省的多家企业,拥有柳编、草编、绳编三大系列100多种产品。2022年,受疫情影响,合作社有些时间没法正常拿到订单、组织编制,就是这样,全年还是编制了4.6万多件产品,加工费总收入71.6万元。这些加工费收入中,合作社只拿出5万元作为运营管理费,其余的66万多元发放到以老人为主的300多位编制者手里。
裕农草编合作社的部分编制产品。
记者在东宋村采访时,裕农草编合作社正在精选样品,准备参加3月底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。“我们会让海内外客户看到、看中我们这里的老人编制出来的精美产品。”李峰说,“有了更多的订单,我们便能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民发展庭院经济。”
大众报业·农村大众记者孙成民 唐峰 通讯员 王娜 李晨晨